食品的背面通常都會看到一個長長的表跟一列成分,可是那麼多資訊到底要看哪裡呢?又怎麼知道包裝上宣傳的是否真實呢?

要避免被華麗的包裝跟標題騙到,學會看營養標示跟成分是非常重要的。1廠商可以在包裝上寫很多吸引人的字句,但營養標示就是營養標示,成分列表也就是成份列別,廠商無法在這兩份資訊上加上行銷字句。當你學會看這些資訊之後,你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認知做決定,而不是包裝寫甚麼就當真,然後盲目選擇。

營養標籤或營養標示 (Nutrition Label) 是食品背面看起來很複雜的表格(小包裝食物有時候會用直線格子方式呈現)。上面會列出這食物包含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質跟糖等,有些也會列出食品的維生素含量。如果你想找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你可以從這裡看到這食物到底含有多少蛋白質。

成分列表 (Ingredients) 是告訴你這食品是由甚麼食材製成的。例如,餅乾的成分可能包含麵粉、雞蛋、奶油、糖等。如果你對某些食物過敏,你可以從這列表看看這食品是不是含有會讓你過敏的食材。

一般情況下,食品成分列表越長,說明食品加工得越多。5 種以上很可能就是超加工食品。再者成分的順序是依據含量來排列的。意思是在成分列表比較前面的成分含量會比較高,後面的含量會比較低。

為甚麼這重要呢?

因為如果一樣食物聲稱自己是「五穀」的,但五穀粉的含量比鹽巴還要少,那代表這產品可能只是撒了一點點五穀粉而已,纖維質或營養價值沒有比非五穀的產品高很多。

或者有些優格產品,水的含量比牛奶含量還要高(有些是有加水稀釋)。如果你想找比較濃稠跟蛋白質比較高的優格,這就未必是你想要的選擇。

(Source: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

超加工食品的標籤總有你不認識的,但無法辨識或化學名稱較長的成分,不一定代表不健康。儘管食品中的添加劑已經過安全測試,但食用不同食品中的大量添加劑可能不健康。

超加工食品的共同特點就是糖、鈉、脂肪成分很高。但它們在江湖現身時可能已經改名換姓,比如:

  • 糖的替代術語是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蜂蜜、龍舌蘭花蜜、蔗糖、右旋糖、麥芽糖漿、糖蜜等。
  • 鈉的其他術語包括谷氨酸鈉、磷酸氫二鈉等。

如果食品經過高度加工,可能包含幾種食品添加劑,例如人造色素、調味劑或防腐劑,一些用來防止黴菌細菌生長,一些用來防止食物變質變味變樣子,它們的名字就更陌生了:

  • 防腐劑:抗壞血酸、苯甲酸鈉、山梨酸鉀、生育酚
  • 乳化劑:大豆卵磷脂、甘油單酸酯
  • 增稠劑:黃原膠、果膠、角叉菜膠、瓜爾豆膠
  • 人造色素:FD&C 黃色 6 號、天然 β- 胡蘿蔔素

還有一些強化食品會添加營養素,為了補充加工過程中流失或人們日常飲食缺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 B(核黃素、菸酸、煙酰胺、葉酸)、鐵(硫酸亞鐵)、維生素 C(抗壞血酸)、維生素 D 或增加蛋白質含量的氨基酸(L–色氨酸,L–賴氨酸,L–亮氨酸,L–蛋氨酸)等。2

包裝就是產品的廣告,因此上面會有很多誘人的宣傳標語。學習看營養標示及成分列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食物真正的營養價值,而不是包裝說甚麼就相信。關注整體飲食品質跟長期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健康飲食並不能完全用數字與成分衡量。

 

 1如何看營養標示與成分表 | 如何選擇食物?

2無處不在的「垃圾食物」,該拿它們怎麼辦?

**本網站內容資訊皆來自於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資料集結而成,並無任何影射毀謗他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