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嗶嗶!嗶嗶嗶!
華生伸手按掉手機鬧鐘,懶洋洋地從床上坐了起來,「一天又開始了」他心想。走到浴室,拿起牙刷,用力擠了又擠快要用完的牙膏,如同人生、工作對他所做的一般。

吐了一口帶有著血色的泡沫,皺起眉頭他明顯感受到右後牙根的酸痛與牙齦周圍的腫漲,內心暗自悔恨想著,下週預定的牙科回診一定要跟醫生確認根管治療手術的時間,還有買下當時他拒絕的那條醫生極力推薦含氟牙膏。
鏡子裡出現這滿嘴泡沫的中年男人,華生抬頭望著他的眼睛,有那麼一秒覺得既陌生又熟悉,「你究竟是誰?」只差沒問出口。
時候不早了,他匆忙地走回房間,隨手從冰箱拿了一瓶礦泉水,咕嚕咕嚕大口喝著,像是要冷卻腦袋裡的胡思亂想,準備好切換到工作模式。
他從亂糟糟的衣櫃裡勉強抽出襯衫和褲子,換裝完畢,他習慣性的搔搔背和胸口,這該死的敏感皮膚總是又癢又灼熱。

開啟一天的儀式始於陽台,華生從襯衫口袋掏出擠壓不成形的紙包,抽出一根被壓的發皺的紙菸,深吸一大口,他享受在雲霧繚繞裡。華生閉起眼忽然浮現出父親的臉,從有記憶以來對於父親總圍繞著在煙霧與菸草味之中,究竟自己是幾歲開始學會抽煙的呢?
12歲送報紙打工存好久的錢買了第一包菸,享受著被同學圍繞稱羨的眼光 …自己有多久沒有感受過抬頭挺胸走著、被異性投射著灼熱的視線了呢?
一陣刺耳的鈴聲響起,華生冷不防回到現實,手機螢幕跳出好多則來自公司群組的訊息,嘆了口氣,一股煩悶湧上心頭,提著沈重的腳步走向捷運站,接著毫無意識的任由著被上班尖峰時段的人潮推擠著塞進車廂,無神的望著前方…
忽然一瞬間,華生被車窗上的一張廣告海報吸引住目光,晴朗萬里的蔚藍天空、深淺交織綠色山景之中的一股湧泉,「世界最後一片淨土,自然源頭的純淨之水」。喉頭一緊,口乾舌燥的感受湧上,華生暗自決定待會就要下訂一箱純淨山泉水送回家。
列車到站的警示聲才讓華生回神向前邁步,調整好領帶和外套走出車站,沿著著熟悉的路徑,一路上跟著零散的人群往同個大樓往前。華生看著在前方電梯門口自動分出行列的人群,忽然覺得有股戲謔的笑意湧上嘴角,好像小時候去鄉下牧場的羊群們,自動自發地跟隨著牧羊人的號令走進柵欄之中。
排隊的隊伍緩緩地前進,直到眼前一個黑色的電子感應器在華生面前出現,他不假思索下意識地將手指往下壓,螢幕上浮現一行字:
「8:56,系統資訊部門,華生,祝你有個美好一天。」
日常生活中的隱憂
氟化物

你有曾想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被「氟」所佔據著,含氟牙膏、或在某些國家,為了防止蛀牙甚至國民的自來水系統中添加氟化物。
事實上氟化物是一個化學物的統稱,氧化鈣是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用來修補軟組織及骨骼的重要元素。不同於氟化鈣,現時食水及清潔牙齒的用品,所含有的是含有劇毒的氟化納,氟硅酸納,是來自化工廠在生產原材料後的化學廢物。.
氟化物在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最終逐漸導致壞骨骼的結構,這種骨骼的氟中毒初期症狀與關節炎相似,因此時常被醫生誤診為關節炎;氟化物也易導致髖部骨折(hip fracture)。
此外,氟化物會抑制體內酵素、會抑制甲狀腺功能、會造成染色體變形、基因突變;從動物實驗中也顯示,氟化物會使鋁更易進入腦中,而破壞腦部,降低智商;甚且,高劑量的氟化物導致生殖的問題,且會引發癌症。
以下是幾項你可能從來都沒有從書本、報章雜誌報導中看到關於氟的事實:
- 氟會增加髖骨折,即使喝只有0.1 ppm的含氟自來水,依舊會造成髖骨折率的上升
- 氟會導致增加不孕症,不僅流行病學證據如是說,連所有的動物實驗皆證實如此
- 氟會造成釉質斑病,此症在加州特別少,因為加州是美國自來水加氟率最低的州
- 氟並不會減少蛀牙,小兒蛀牙與家長教育和經濟程度有關,而不是自來水有沒有加氟
- 氟並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批淮,它並不是批淮的新藥,不具任何安全與療效證據,而且不被認可為必須營養素。
氟化物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從人類身體必要元素轉變成為危害人類的有害物質的呢?

這要遠從第二次大戰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機密文件於1997年解密後所開啟,記者克里斯多佛 布萊(Christopher Bryson)在2004年出版氟騙局(The Fluoride Deception)在書中他詳盡描述了氟被某些機構作為毒素,在美國官方和軍方合作之下,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水和牙膏中,參與這個計劃遍佈各階層團體,其中涉及全世界各國政府、世界衞生組織、學者專家、牙醫利益團體、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 (FDA)、化工企業、環保組織。
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由美國主導的軍事計畫,目的是研發原子彈,投射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就是計畫成果,為了製造原子彈,美國製造了大量的氟,因為氟的其中主要用途,是用於核能工業中的鈾分離。作為毒性最強的化學品,氟迅速成為危害工人和工廠周圍地區百姓的一個重要威脅。紐澤西州南部深水鎮的一些農民把當地杜邦公司的一家化工廠告上了法庭,因為這家為美國政府製造氟的工廠釋放的煙霧毀掉了他們的果園、農田和牲畜。 美國鋁業公司也因面臨指控因開採鋁造成該地區飲用水氟含量過高,造成後續疾病。於是開始展開一系列研究只為抵消氟污染所造成的恐慌,維護其利益。企業為維持其利益開始計畫遊說各方有利群體洗白,氟被廣泛宣傳為一種在低濃度下對兒童十分安全的化學物質,1951年開始准許向飲水中加氟。此後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也相繼採用飲水加氟的措施對缺氟地區進行氟的強化。把氟加入自來水和塗氟劑、吞氟錠變成了主流醫療蛀牙的方法。
雙酚A (BPA)

寶特瓶最主要的物質是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又稱酚甲烷),1950年代拜耳(Bayer)和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就發現環氧樹脂的妙用,它可以藉由一種小型化合物彼此連結,形成一種堅硬而具有亮澤的塑膠,稱為「聚碳酸酯」,常用於寶特瓶、奶瓶、塑膠食器品、牙齒填充物和收據熱感應紙上,事實上這個物質最早是作為人工雌激素而合成出來,這種化合物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若存在於在動物體內的作用就像荷爾蒙一樣。雙酚A的結構因類似人類的雌性激素,在人體內會干擾荷爾蒙,故被視為環境荷爾蒙。
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包括:
癌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降低男性精子數量及女性卵子質量造成不孕、胎幼兒DNA病變發育異常、阿茲海默症及其他認知障礙的腦功能變化。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BPA的存在可以阻礙中樞神經系統去除氯化物,會破壞大腦內神經細胞功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發展的基因。雖然這不是指BPA是造成以上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它卻創造了使疾病更有可能發展環境。
若含有雙酚A的食品容器,出現刮痕、磨損,在後續以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情況下,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最後進入人體。而這種化學物質是以低劑量就可以在人體中發揮作用,與一般對毒物是需要足夠高劑量才會發生影響的認知有很大不同。
不同的成分,同樣的隱憂
由於輿論壓力不斷增加,各企業逐漸停用雙酚A,也因此有愈來愈多以「不含雙酚A」(BPA-free)為賣點的產品因應而生。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只有明文禁止將雙酚A用於製造幼兒水瓶、吸管杯和嬰兒配方奶粉的包裝,FDA的網站是這麼寫的:「FDA轄下的國家毒理研究中心(NCTR)所進行的研究顯示,接觸微量雙酚A並沒有任何影響。」
由於不含雙酚A的產品蔚為熱潮,製造商也大舉投入塑膠原料開發,創造出雙酚S(BPS)、雙酚F(BPF)、雙酚AF(BPAF)、雙酚Z(BPZ)、雙酚P(BPP)、雙酚芴(BHPF)等各式各樣的替代品,種類多到科學家都來不及逐一研究,而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這些替代品的名稱和雙酚A一樣是以「雙酚」開頭,因為它們的基本化學結構都是雙酚。每種新出現的替代品都只有細微差異,就像是把藍色樂高積木換成紅色的一樣,換湯不換藥。最新發表的研究也和先前的許多研究一樣,指出不含雙酚A的塑膠產品無法讓消費者免除接觸到有害物質的疑慮。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雙酚S、雙酚F、雙酚AF和二苯碸等常見的雙酚A替代品,可能會干擾「精子和卵子最最最最早期的形成階段」。
華盛頓州立大學遺傳學家派翠西亞˙杭特(Patricia Hunt)研究發現,雙酚S毒性能夠累積多達3至4個世代,她強調儘管還沒有研究定義雙酚S對於人類健康的危險值,然而他們的老鼠實驗顯示,雙酚S會從損壞的塑膠籠內滲出,進入老鼠體內造成DNA異常,這情況與人類從塑膠容器物意外食入有毒物質類似。他警告,雙酚S化學結構與雙酚A很類似,只要塑膠產品出現損傷或存放過久,可能就不安全。
品牌行銷滲入你的潛意識
人們通常說,他們買瓶裝水有4個主要的原因:擔心他們的自來水、方便、口感和追求個人風格。尤其在媒體到處都是水源污染的新聞時。但調查顯示,只有少數人在品嘗水(同樣的容器,同樣的溫度)的時候,說得出不同瓶裝水和自來水之間的差異。
一個真正偉大的廣告可以說服我們付出1,000倍以上的代價,去買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例如,水。事實上,瓶裝水的廣告不試著去賣水:他們賣的是青春、健康、美麗、浪漫、地位、形象,當然還有代言人和恐懼。我們正被密集的廣告所影響,瓶裝水的典型口號是 敘述美好的故事:

遠離污染,遠離酸雨,遠離工業廢物──斐濟水(FUJI)
喝得聰明,活得更長──波蘭泉水(Poland Spring)
你的天然青春來源──依雲(evian)
瘦身之水,我苗條身材的好夥伴──礦翠(Contrex)
相信每一滴水──金利(Kinley)
內在清潔排毒,外在美麗健康──羅切塔(Rocchetta)
最古老的方式保持年輕──無限水(Infinity Water)
美國因為瓶裝水爭議而與業者鬧上法院已有多遭,其中雀巢礦泉水公司相關的官司案件最多。雀巢礦泉水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礦泉水供應商,依銷售量來看,市占率達到 32%。在 2011 年,依批發賣出的加侖數來計算,美國十大暢銷瓶裝水品牌當中,雀巢礦泉水公司一家就囊括七個品牌。旗下瓶裝水品牌,包括「Poland Spring」、「Arrowhead」、「Deer Park」、「Ozarka」、「Calistoga」、「Zephyrhills」、與「Pure Life」。
伊利諾州聯邦法院指控雀巢礦泉水公司違反州級消費者保護法,不過,瓶裝水相關法規是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負責制定,美國 FDA 會針對瓶裝水的水種、水質、以及標示做出規範。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FDA)對於瓶裝水的管理鬆散,其衛生條件標準甚至低於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對於公用自來水的要求。美國政府責任署後來發現,聯邦法律未特別賦予 FDA 權力,來要求瓶裝水業者自行或委託經認證實驗室進行水質檢測,這樣的問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未改善。直至 2011 年,FDA 才建立聚氯乙烯(PVC)塑膠製程「有機複合物最大容許量(MRLs)」等規範。
香菸/ 電子菸
一支燃點著的香煙(紙捲菸)會釋放出四千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其實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主要是菸鹼和焦油,後者較前者對人的影響更為直接有害。菸鹼的毒性表現為急性,對中樞神經、植物神經和末梢神經的作用開始為興奮,興奮以後為抑制,出現特有的心悸、心律不齊、失眠、神經過敏等症狀。
但你可能不知道菸草裡面真正危害的是煙紙,每根煙上印得字,有些含有鉛,有可能被我們吸進去,這個危害可能比過濾嘴的危害更大。
而又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香菸對身體的危害,卻仍然趨之若鶩?
自 1950 年代,醫學研究證明菸草與癌症等多種疾病間確有關連之後,菸草公司隨即開始採取各種手段,企圖扭曲模糊該等影響其商業利益之科學證據。這些手段包括提供誤導資訊進行行銷、建立研究機構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有關吸菸之風險、針對兒童設計廣告、調整菸品成分以加強或加速其致癮程度等。
低焦油及濾嘴香菸的誤導
低焦油及濾嘴香菸的推出是源自於菸草公司面對菸害疑慮所採取的策略,菸草公司內部資料顯示,雖然菸草公司主管均瞭解該等香菸本質上並非較安全之商品,仍然支持鼓勵該等香菸之製造與行銷。其目的無他,就在確保菸草販售之龐大利益。

Brown & Williamson 菸草公司總裁 Ernest Pepples 在其備忘錄中承認:「雖然濾嘴香菸使用 者之所以放棄一般香菸,是因為認為濾嘴香菸可降低健康風險。但在多數情況下,濾嘴香菸之使用者將吸入與一般香菸等量或更多的尼古丁。」
過濾嘴低焦油紙菸的過濾嘴可濾掉約4毫克的煙焦油和約1/4的尼古丁,如果在吸菸量不變的情況下這兩種煙毒少吸入些當然是好事,因為這樣可能降低一些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但同時也存在個悖論:其一,過濾嘴捲菸的紙較厚,點燃後產生的一氧化碳較多,過濾嘴還增加了阻力,吸菸時要稍加一點吸力,這樣會使吸菸者多吸入30%~40%的一氧化碳,反而增加患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其二,煙焦油和尼古丁兩種致菸癮物質吸入少了,當然是不過癮的,很多人不知不覺中煙量就增加了,數百種煙毒肯定是有增無減。
菸草研究機構的扭曲資訊
1950 年代開始,消費者對菸品使用開始產生疑慮,當時美國五大菸草公司先後成立許多研究中心 及組織,如”Tobacco Institute”或”Tobacco Industry Research Committee”等,宣稱其成立目的是在客觀的研究菸草與健康間之關係,但事實上不過是用來混淆菸害資訊的公關機制。菸草公司內部進行之研究也顯示菸品中確實含有許多導致癌症或促進癌症發展之化學物質,而Brown & Williamson 菸草公司之實驗室也早在 1960 年代確認菸品焦油可導致動物之癌症發生。然而,菸草公司非但未嘗考慮面對此一事實,反而採取各種策略誘導吸菸者對菸害的報告存疑。

尼古丁的迷思
菸草公司早在 1960 年代中期即已確認尼古丁係具高度成癮性質之藥物,但 1994 年全美七大菸草公司負責人於美國眾議院聽證會時,仍一致宣稱他們不認為尼古丁有成癮性,在面對有關尼古丁的質疑時,除了公開宣示尼古丁不會使人上癮,並運用各種方式壓制相關研究報告之公布外,更利用其研究尼古丁特性之成果,調整操縱香菸中之尼古丁含量,使實際吸入人體的尼古丁得以在不影響香菸味道的前提下增加,從而加快或加深吸菸者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俾便提高其菸草銷售量。
電子煙較安全?
電子煙雖然沒有傳統煙的一大危害物質「焦油」,但是還有其他的有毒物質。「電子煙具有特殊香味,所以『調味劑』是它的生命,沒有調味劑,吸引不了青少年嘗試,但是這些調味劑,基本上都是有毒物質!」 臺安醫院戒菸門診醫師吳憲林指出,目前的調味劑大約有8000多種,「已知吸入加熱的爆米花味、肉桂味、草莓味的調味劑,對身體有害,」像是爆米花味的調味劑,最早是用在爆米花的調味,結果後來發現工廠工人的肺都出現毛病。「目前也證實,吸入調味劑中的『丁二酮』會造成肺部損害。」
對未成年人之菸品行銷
針對吸菸行為之研究資料顯示,尼古丁的成癮多數並非發生於成年時期。75%的初始吸菸 者係於 17 歲前開始吸菸,而 89%在 19 歲前即已開始,其中 60%在高中畢業時即已具有 菸癮,而 21 歲以後始嘗試吸菸者,90%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會停止吸菸。因此菸草公司乃將行銷重心持續集中在未成年人族群。R.J. Reynolds 菸草公司助理研發主任 Claude Teague 在其內部文件指出: 「就現實面言,為促進本公司之生存發展,必須長期規劃在未成年人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 .,因此我們需要創造對年輕族群特別具有吸引力的品牌 . . .。」把菸品與青少年所渴望的形象結合(如維吉妮雅苗條香菸把吸菸與身材火辣、年輕貌美的女性形象結合在一起;萬寶路香菸把吸菸與男子氣慨混為一談;七星香菸則用表現活力的體育活動來掩飾產品爭議),吸引易受鼓動的年輕人嘗試吸菸


揭露菸商產業行銷真面目
菸草公司第一個行銷戰略鎖定在醫生族群,砸錢投資在醫療產業,讓醫生充當他們的傳聲筒並向消費者們保證,這些品牌的菸草是安全的,甚至有保健功能。『把菸草有益健康的概念洗腦給消費者,甚至醫生會把吸菸當做一種咽喉刺激療法推薦給病人。』健康雜誌和醫學刊物,有不少牙醫師和營養師等專家為文警告大眾:甜食是有害健康的,它不僅帶來肥胖,還會造成蛀牙,飯後吃甜點,還不如來根菸健康。

二戰期間,美國大兵在四處做戰,他們成功地讓全世界認識了美國的可樂、軍裝以及香菸。戰爭期間,菸草行業以「助戰」名義,給軍隊無償提供了大量香菸。由於吸菸能夠緩解士兵壓力,美軍甚至把它們列為必備的軍需口糧。叼著香菸的軍人光輝形象更有助於在消費者心中形成良好印象。
1929年美國菸草公司旗下幸運牌香菸(LUCKY STRIKE)成功針對女性市場做了廣大行銷宣傳活動,自由火炬大遊行(Torches of Freedom),吸菸和女權劃上了等號,此後任何反對女性抽菸的言論都會和反對女性平權扯上關係。




本章小節
在這章節中,僅整理出部分經常出現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目的為拋磚引玉,引發各位讀者思考:
「在我們腦袋中理所當然應該是安全無害的食品或用品,是否真為安全無害?」
甚至還有加工食品、蜂蜜、味精、味噌、化妝品、香水、各式清潔劑、殺蟲劑⋯⋯有太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這些食品或用品若存在著傷害身體的物質
為何人們持續使用?
又是誰批准、核可人們持續使用?
在我們潛意識中深植的想法是?
生產與銷售這些產品的公司是?
他們之間是否存在任何關連?
魔鬼藏在細節中。
**本網站內容資訊皆來自於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資料集結而成,並無任何影射毀謗他人之目的**